中新網呼倫貝爾10月30日電 題:通訊:中俄蒙邊境上的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
  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
  “每一個蒙古包就是一個哨所,守衛著千裡邊防;每一個牧民都是一個哨兵,為偉大祖國站崗。”白愛軍說這話時語氣特別嚴肅,儼然一名軍人,但他真正的身份則是中共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旗委書記。
  這也是他榮獲全國十大衛國戍邊英模榮譽稱號後,對前來採訪他的記者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。而他獲此殊榮的理由則是在當地千裡邊防線上首倡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。
  三天前,內蒙古呼倫貝爾風雪交加、氣溫驟降,因此關於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在實際中有何困難,讓這位旗委書記念茲在茲。
  “過幾天我要去看看,這些哨所和哨兵。連日來,白愛軍與記者的每次交談三句話不離上述內容。
  白愛軍所在的新巴爾虎右旗,有514.36公里的邊境線,是內蒙古唯一與俄蒙兩國接壤的邊境旗縣,素有“雞鳴三國、牧歌故鄉”之美譽,但這裡的邊境治安複雜,亦是內蒙古維護邊疆安全穩定的最前沿。
  “這裡交通不便、通訊落後,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偷渡者、不法分子作案和逃亡的首選之地。”白愛軍認為,處理這些難題,不僅僅是邊防官兵的事兒,牧民當哨兵亦能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。
  正是在這樣的“理念”下,2011年白愛軍和他的同事們開始真正踐行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這一新生事物。至今已打造了“百座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百名牧民哨兵”,讓牧民一邊放牧,一邊放哨。
  白愛軍告訴記者,“蒙古包哨所”、“牧民哨兵”能填補軍警邊防巡邏管控的盲區和死角。“牧民們居住分散,往往相隔十幾公里就有一個蒙古包,具有軍警部隊所沒有的‘分散優勢’,同時由於草場已劃分到戶,牧民對周邊環境極為熟悉,對出現在自家草場上的陌生人十分警覺,加以引導,就能形成一張疏而不漏的安全網絡。”
  這些散落在千裡邊防線上的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有著濃郁的蒙古族風情。蒙古包哨所外在造型為蒙古族那達慕射箭比賽的圓形靶,寓意“保衛家國”,而牧民哨兵則配有“胸卡”,胸卡標誌外形採用蒙古包形狀,用蒙漢兩種文字書寫,頗具特色。
  居住在新巴爾虎右旗阿日哈沙特沙鎮的牧民斯日古楞,他住的蒙古包離中蒙邊境線不到2公里,他的蒙古包即是“哨所”,他則自動成為“哨兵”。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他承認,當了哨兵後,有了保家衛國的責任,在邊境線上巡邏,看見陌生人和車輛出入,會主動過問,遇有突發情況,會及時和當地派出所取得聯繫。
  圖門也是一名“牧民哨兵”,與斯日古楞不同的是,圖門是一名複員軍人,因此在巡邏中他表現的特別專業。“每天沿邊境線巡邏兩趟,將遇到的涉外事件,一一記錄下來,依靠其服役背景成功化解了多起涉外事件,亦聯合邊防官兵抓獲一些偷渡者。”白愛軍如是介紹道。
  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亦是保護草原生態環境的“前保險”。白愛軍打比方說,這些哨所和哨兵,就像在草原上潛伏了無數個偵察兵。近兩年,牧民哨兵共協助相關部門打擊濫採亂挖野生植物違法活動10起,預防和及時撲滅草原火4起,在保護生態環境中發揮了主人翁作用。
  記者從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政府得到的數據顯示,從2011年至今,“蒙古包哨所”、“牧民哨兵”共向邊防派出所提供案件線索185條,協助破獲刑事案件21起,抓獲網上在逃人員10名,由此當地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。
  對於“蒙古包哨所”、“牧民哨兵”的下一步發展思路,白愛軍說,將充分激發其內在動力,引導和發揚牧民的主人翁意識和自覺意識,把政府引導變為牧民自覺、自發行為。
  他稱,蒙古族牧民“屯牧戍邊”已有280多年的歷史,因此“蒙古包哨所”、“牧民哨兵”這一安邊固防模式必將會繼續完善和推廣,真正為實現中國邊疆安全穩定,貢獻一份力量。
  “能做到這些,值了。”白愛軍說畢,朗聲大笑。(完)  (原標題:中俄蒙邊境上的“蒙古包哨所”和“牧民哨兵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x38ixqs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